XBB.1.5毒株是什么?
答:XBB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2衍生的2个变异株BJ.1和BM.1.1.1的重组毒株。随着XBB系列子代亚分支在美国等国家流行比例的逐渐增加,XBB衍生的子分支XBB.1.5相比XBB其他亚分支,其传播优势进一步增强。
XBB.1.5的国际流行情况如何?
答:XBB.1.5自11月以来在美国新冠感染者占比逐渐增加。根据美国每周监测病例的预测中,XBB.1.5的占比于12月30日已经达到40.5%,可能取代BQ.1.1和BQ.1,成为美国的优势流行毒株。截至2023年1月2日,XBB.1.5已在全球至少25个国家和地区监测发现。
根据我国的监测情况来看,目前XBB.1.5在国内存在的情况怎样?
答:输入病例:10月至12月,我国通过基因组测序已经发现输入XBB病例199例,包括9个亚分支,其中4例为XBB.1.5输入病例。
本土病例:10月至12月共报告发现本土XBB病例16例,全部为XBB.1进化分支,主要集中在10至11月份,12月份仅为1例,本土病例暂未监测到XBB.1.5本土病例。我国现阶段流行的毒株仍以BA.5的亚分支BA.5.2和BF.7为绝对优势毒株。
XBB.1.5是否会攻击人的肠道?
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作为新冠病毒结合细胞的主要受体,除在肺部表达外,在肠道的含量也较高,新冠病毒各个变异株,包括XBB系列变异株,都会感染肠道黏膜细胞,但由于个体差异,是否出现肠道临床症状和个体差异有关。对于最近受到关注的XBB.1.5进化分支,并没有证据提示它比其他毒株更容易导致严重的腹泻或胃肠道其他临床表现。
XBB.1.5是否会引发新冠病毒的第二轮感染?
答:有报道XBB.1.5可能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引起国际关注。但美国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证实,近几周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增加期间,新冠感染者报告数、住院病例数、死亡病例数并未出现显著增高。在美国,XBB.1.5引起的再感染比率还需要进一步动态观察。
我国目前本土流行的绝对优势毒株是BA.5.2和BF.7,个体在感染BA.5.2或BF.7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在短期内(3个月)会维持相对较高水平,预期对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分支(包括XBB)有较好的交叉保护作用。我国短期(3个月)内,由XBB系列变异株包括XBB.1.5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极低。
XBB.1.5致病性和毒力会更强吗?
答:XBB.1.5虽然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目前,未见任何国家报道XBB.1.5感染者的致病力增加,也无感染者住院比例和病死比例增加的报道,也未见其引起的临床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分支的差异。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报告,2022年全年(2021年12月28日至2022年12月28日)累计病例数49124404人,累计死亡人数272347人,累计入院人数2130476人。虽然美国近一个月XBB系列变异株占比显著增加,但近几周美国报告COVID-19病例数死亡人数处于全年较低水平,未见明显升高。
对于XBB.1.5毒株,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答:和预防其他奥密克戎亚型病毒感染一样,还是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坚持规律作息,保持居室整洁,经常开窗通风,科学锻炼身体,保障健康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适量储备家庭常用药。重点保护高龄老年人和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前往人群聚集场所时应规范佩戴口罩。
公众既不要恐慌,也不要轻视,保持良好心态等健康生活方式,不要相信未经证实的网络报道。健康人群3至6个月内感染新冠病毒的再感染几率很低。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简称上海瑞金医院)陈赛娟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简称上海公卫中心)范小红领衔的联合科研攻关团队,为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数据倡议(GISAID)数据库新增369条中国本土新冠病毒测序结果。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此次监测到的25例奥密克戎亚型毒株XBB家族中,有3例XBB.1.5,同样都是境外输入病例,未造成本土传播。
此前,在12月20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介绍,我国近三个月以来已经监测到BF.7、BQ.1、XBB传入,一共有130多个奥密克戎的亚分支输入我国,同时50个亚分支引起关联的本土病例或者暴发流行,包括BQ.1和XBB,其中9个省份的49例病例中检出BQ.1及其亚分支,在3个省11个病例中检出XBB亚分支。
感染XBB亚型毒株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头痛、喉咙痛、鼻塞、全身疼痛、疲劳和发烧等。
近日,奥密克戎新变种XBB.1.5在美国迅速蔓延,引发网友关注。那么,这个毒株有什么特点?是否致病性更强?是否会导致二次感染?会造成新一轮感染高峰吗?
迅速“上位”的XBB.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