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变异毒力会越来越弱吗?有怎样的变异规律?
当下,奥密克戎正在流行,我们在经历病毒离每个人最近的时刻。
奥密克戎究竟是什么?它如何演变而来,有怎样的特性,有怎样的变异规律?人类对这个病毒的认识到了哪个阶段?而它又要走向何处?以一种科学的视角,了解这个病毒的方方面面,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应对疫情。
曹云龙是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副研究员、北京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曹云龙原本致力于单细胞基因组学的研究,2019年底,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回国时,因为新冠疫情到来,遂而转向病毒的研究。三年来,他探究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也研究相关的抗体药物与疫苗。新冠病毒变异毒力会越来越弱吗?
2020年,新冠病毒流行期间,曹云龙与团队发现了DXP-593、DXP-604两个具有不重叠表位的抗体,并进行体外合成,作为「抗体鸡尾酒疗法」。但奥密克戎病毒太「狡猾」,免疫逃逸能力极强,这两个单抗药物已经同时被显著逃逸。这让整个团队很懊恼,也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这两年多来,他始终在问:「抗体药物的筛选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对病毒的理解如何还能更深入?是不是还有别的研究思路?」
今年,曹云龙基于自主构建的病毒突变预测模型,构建了一些「假病毒」,准确预测了BA.2.75与BA.5未来的进化趋势。今年10月,BQ.1.1毒株在尼日利亚被发现并开始大流行,一个月后,CH.1.1变异毒株(目前中国香港主要流行株)也被发现,而这两支毒株,早在今年7月,已经出现在曹云龙的预测名单里,与他构建的假病毒的序列高度一致。《Nature》杂志因此将曹云龙评选为年度十大人物,称他为「COVIDpredictor(新冠预测者)」,称赞他的工作使得我们能跟上病毒进化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