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姓钱是用来过日子,不是为了“”的丨九派时评
近日,“专家劝百姓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的建议引爆热搜。
1月8日,中房集团原董事长、知名学者、企业家孟晓苏在第三届南方财富峰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2022年中国老百姓存款增加了15万亿,如果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恢复对房子的购买、装修和其他的购买,中国经济就能恢复。”
视频截图图源:众播视频
报道引热议后,孟晓苏回应称:我几天前在“南方财富峰会”上谈“拿出5万亿来买房”的几句话,被网友们转发得很广,有人赞成有人质疑。我看需要再补充几句。2022年我国房屋销售额从2021年的18.2万亿元急跌到13.4万亿元,减少了将近5万亿元。这犹如釜底抽薪,国民经济发展怎能不受到严重影响呢?我所说“拿出5万亿元购房”,指的就是丢掉的5万亿元住房销售额。
根据这番回应看,孟晓苏所提议鼓励购房的对象,其实并非所有的家庭,而仅指有支付能力的居民,而这种购房多也不是刚需,而是“改善性住房”。
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当下,企业发表这番言论也可以理解。我们首先要看到,这番言论不能称作所谓“专家建议”。从头衔上看,孟晓苏虽有学者的名号,但他首先还是一个房地产企业的原董事长,大而化之地称之为“专家”,再将他的说辞打上“专家建议”的名号恐怕有失妥当。当泛化的“专家”越来越多,所谓的“专家建议”又常常脱离实际,就难免公众抱有“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情绪。
回到建议本身,鼓励改善型住房来提振经济,确切说是提振楼市,这番言辞仍然是出于行业利益考虑。在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应促进合理消费,尤其是在“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前提下,不可偏废“用来住的”这一制度安排和保障。市场之提振并不能孤立看待某一个行业,更不能一味强调“救市”意味而回归短期利益的考虑。所以,这所谓的“专家建议”实为“企业呼吁”,每个行业都会有自己的诉求表达,但公共政策须以人民为中心,提振市场还需笃定信心、稳中求进,放眼长远而考虑每一个市场主体、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