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创产业,风起云涌正当时。
数字化转型,时代发展之势,不可阻挡。
近年来,信创产业持续深化,作为我国IT产业发展升级采取的长期计划,是打破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境况,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发展目标,形成具有中国技术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信创产业链的核心逻辑就是由信息安全带来的国产化需求,所涉及的领域包括IT 基础设施、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 简言之,信创产业几乎涵盖了国产基础软硬件的全部环节。
2020-2022年,是信创产业发展的上升期,也是黄金三年。信创产业在全国深入推广,大规模试点,各行业各迎来“国产替代潮”,政策+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信创产业持续深化。
据某证券研报数据显示,中国信创产业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突破2万亿元。从2022年底至未来三年,信创产业将会迈入下一个持续稳定输出的阶段,这一时间节点,也是信息时代向数字时代换挡的关键期。《“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指出,2022-2025年将开启新一轮数字经济建设周期。
可以看出,信创产业是推动创新技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强化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国家经济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发展的关键。 数字经济也正在信创化营造的软硬件基础环境下,高速高质地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业务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和科研范式变革。
信创化与数字化并道而驰,如何借助这一“东风”,塑造自身竞争壁垒,发挥行业影响力和企业价值,是时代留给每个企业的试题。
Part.1 政策指引,需求驱动,聚焦自主创新与信息安全
纵观信创化与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当时当下即是最好的阶段。
2022年9月底下发的79号文,全面指导国资信创产业发展和进度,要求所有央企+地方国企落实信创全替代。其总体目标更是要在2027年底实现100%信创替代。
“2+8+n”体系也在2023年有了新进展,从党政信创走向全面信创,今年将会逐渐公布n个行业启动信创。例如汽车、物流、烟草、电子等。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出台对我国数字经济做出了体系化设计以及整体化布局。《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就提出“到2025年,根本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形成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既指导了数字经济发展,也对信创化提出了新要求。
政策为行业企业指明了发展指向,我国庞大的实体经济体系,则为信创产业和数字经济深入贯彻提供了真实的数据积累、业务模式和施展空间。如果说先期在探索发展阶段,那么未来一段时间里,则是快速进发阶段, 各行各业将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前提是,坚守信创化,紧跟数字化。即技术创新与信息安全紧密结合,信息基础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
在信创化和数字化的双重带动下,信创产业价值链中的国产应用软件企业不断发挥影响力,产品持续渗透到各行业各业。其中,不乏智邦国际、 中国软件等国产应用软件领域中数智一体化先行者,但想要实现更深层次的国产化渗透还有一段路要走,来自国外成熟产品的技术和功能压力,以及已经成形的头部市场布局……
突破是技术挑战,也是时间问题,但未来仍可期盼。
技术创新是底色
作为与企业业务深度结合的应用软件,在技术创新上,既要服务于企业现有业务模式,又要具备前瞻性。企业发展不是定式,“今天的软件不一定适用于明天的企业”。信创化要求核心技术创新,一方面是聚焦重大技术突破,另一方面则是企业技术自有化、迭代、与时俱进。
信息安全是基础
信息安全从来都不是对应用软件的高标准严要求,而是本应具备的基础特性。信息安全在今天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而是关乎行业发展、国家安全。
智邦国际创始人陈松旺曾对 「正见 TrueView 」表示: 信息安全从来都不是对应用软件的高标准严要求,而是本应具备的基础特性。一直以来,智邦国际将信息安全置于系统技术创新首位,我们组建了一整支高质量的技术人才队伍,以及来自各行业各领域的产品专家,将不同行业企业的发展痛点,嵌入到技术研发中,通过产品设计和功能迭代解决企业发展困局,这是智邦国际核心优势之一。
Part.2 国产应用软件将实现价值替代,未来大有可为
我国国产应用软件产品起步相对较晚,国外厂商进入中国市场较早,所以现阶段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被国外企业所占据。例如,SAP、Oracle等。而且,因应用软件与企业业务场景深入绑定,迭代更换其他产品对企业而言,存在数据丢失等风险,也需要更多适应和迁移时间。 小步慢走成为应用软件国产化渗透的方式之一。
尽管现实如此,国内企业对应用软件的需求和潜在市场,仍有相当大的存量。国产应用软件发展虽然难以实现大风之下必有大浪之势,但是留给国产软件的市场空间集极具诱惑力。据相关数据统计,预计2023年中国企业应用软件市场规模156亿美元,即1092亿元,占全球市场的4%,可提升空间巨大。
因疫情导致的供需环境变化,加之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国内外市场格局变化,应用软件的国产化替代从国家以及企业层面,需求越来越紧迫。既受外部因素影响,也是国内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信息、数据安全,合法合规。本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应用软件供应商,首先在产品技术和信息安全规范上,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在信息获取、归集、使用上,可减少对核心信息和关键技术数据泄露的顾虑。
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国外大型应用软件性价比不高。国外应用软件,大多为一个完整体系,软件本身规模较大,可满足大型企业业务场景需求。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应用大型软件解决方案在部署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投入上均较高,性价比不高。
本土产品适配企业架构、业务场景,减少汉化带来的问题。国内外的语言环境存在差异,汉化后的软件用语和逻辑,虽已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但其国外的“基因”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能否完全适应,需要画个问号。目前可以看到的是,诸如
智邦国际此类成长于国内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二十年深耕多个行业领域,积累了来自不同业务模式、不同规模的企业实践案例,
可为机械设备、电子电工电气、仪器仪表、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数智一体化解决方案,为适配多类型企业提供了场景积累。
行业企业多样、特殊,需要定制化。中国企业类型较多,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逻辑存在一定差距。通用型软件难以直接适配,而国外软件定制化费用相对较高。国产化软件首先对本土企业具有较高适配性,其次对定制化的需求响应质量和速度也较高。
国内应用软件产品设计和技术实力已经相对成熟。如果说初期企业担心国产软件的技术实力和产品设计,那么现在,随着核心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外应用软件产品差距也已逐渐缩小,甚至在某些本土化设计上更具竞争力。
企业选择应用软件供应商,二者之间亦是一次相互成就。考验核心技术、应用场景、信息安全,一方以此为标准,一方以此为核心。国产应用软件,也即将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价值替代。但缩小差距,还是需要依靠创新,需要更强的技术、好产品、专业人才。
在打造国产软件的完整生态上, 扎实才是信创化、数字化根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见TrueView”(ID:zhengjian11188),作者: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