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着大嘴,像水怪一样!”5月4日,西宁一市民在湟水畔拍摄到奇怪动物,随后发布到网上引起网友热议。
当晚,记者联系到发布视频的市民许先生,“当时不知道那是什么动物,就看到在河岸边一直爬,个头很大,有60公分至70公分。”许先生说,5月4日上午7时许,他和孩子在西宁市人民公园附近晨跑,从远处看到湟水中有一只体形较大的动物,凑近看才发现那只动物有四肢,长相十分奇特,在往河岸边爬行,便出于好奇用手机记录了下来。
视频发出后,有不少网友称该动物是娃娃鱼,经专家确认,这只在西宁湟水发现的奇怪动物是大鲵,俗称“娃娃鱼”。
资料显示,大鲵是体形最大的一属两栖动物,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千克至25千克,最大的达50千克,属中国特有,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下游的支流中。大鲵白天很少活动,偶尔上岸晒太阳,夜间活动频繁,常以溪中的鱼、虾、蟹、蛙等为食。大鲵繁殖期为每年5月至10月,寿命50年至60年。2020年,大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我国将野外种群的野生大鲵列为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据了解,青海省境内已多次发现大鲵踪迹,2024年8月,大通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桥头派出所联合县林草局成功救助一条大鲵,这是大通县首例被救助的大鲵。
2023年8月,同样有市民在西宁湟水畔记录到多只娃娃鱼的影像资料。
据了解,省外多地已经开展娃娃鱼规模化人工养殖,就此次西宁湟水畔发现的娃娃鱼,有网友怀疑是人为放生、人工养殖的娃娃鱼。
但也有网友表示,随着我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河流断面水质不断提升,西宁境内发现野生娃娃鱼也并非不可能。
许先生得知自己拍摄到的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后,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希望引起关注并加以保护。
本报在此呼吁,放生活动必须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科学进行,仅允许放流本地种,否则被放生的水生动物可能难以存活,还可能给当地带来生态灾难。野生动物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更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保护野生动物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意义重大。请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关爱、保护、救助野生动物行列中,如发现乱捕、伤害、贩卖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请及时拨打110检举。如发现受伤、受困的野生动物,请及时拨打110求助,确保野生动物得到及时救护。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提供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线索。
西海新闻记者/成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