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田豆豆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时,勘测是基础。近年来,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进行的“智能勘测”正在取代传统的人工勘测,大幅提高了勘测效率和准确率。近日,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简称“铁四院”)牵头进行的《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铁路及航运领域应用技术研究》基本完成,不仅基本实现北斗导航系统全替代GPS,而且形成了更加精密的控制测量体系,软硬件全部自主研发,自主可控。
我国高铁建设方兴未艾,高铁速度快、周围地质环境复杂,需要建立大范围高精度控制网和对铁路铁轨进行精确的测量,才能保证高速行驶的条件下旅客列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但传统逐点人工测量的方法,效率较低,精确度有待提高。因此,近年来,铁四院等国内铁路技术排头兵企业均在研发、使用智能勘测技术取代传统测量方式。
(课题组在长赣、滁宁铁路进行相关实验)
如今,智能勘测已在铁四院多条高铁线路的勘测中试点运用,技术人员采用无人机摄影和激光雷达可以快速完成地形图和断面测量,采用无人船完成水下地形测量,测量采集的全息数据可建立详细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不仅地理信息更加精确、全面,而且可以由各专业“按需勘测”转变为“全息建库、按需提取”。智能勘测方式已经在瑞梅、襄荆、长赣等多条铁路试点应用。根据铁四院估算,在初测阶段主要专业课减少外出作业人员约40%,工期可缩短约30%。在定测阶段外出作业人员可减少30%,工期可缩短约20%。
但是,长期以来,不论是传统勘测还是智能勘测,铁路工程测量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监测等各个领域涉及导航定位技术仍以美国GPS导航定位技术为主,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因此,亟需推进铁路行业领域与北斗导航系统的结合。
(课题组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2019年起,由铁四院牵头,铁一院、铁五院、上海院、港航局等多单位参与研究的《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铁路及航运领域应用技术研究》项目正式启动。项目由4个子课题组成,涵盖铁路、航运领域,涉及北斗铁路工程控制测量标准体系研究、工程测量技术应用研究、智能监测技术研究以及其衍生的北斗网格码技术,是我国交通领域探索“中国方案”的一次突破创新。目前,课题组已自主研制了整套基于北斗导航定位技术的软硬件系统等,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多项企业标准和作业指导书,累计申请专利31项,发表高质量论文34篇,取得软件著作权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