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两周的各大健身房课程下架、活动取消,「阳康」后无论是教练还是会员,都迫切想要重回操房进行锻炼。
但后续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身体还未彻底康复的教练,全天高强度带课可能导致的自身健康问题,仍需解决。
而剧烈运动会促使呼吸道飞沫传播范围扩大,这对处于狭窄空间内的操课会员,无疑会增加感染风险。
健身者阳康后,团操房是防疫和恢复的第一阵地。
亟待重新开张的健身房
即使是阳康后,仍然需要漫长的时间让身体状态重回感染前的巅峰。作为健身教练,高强度的带课很有可能会加大仍在康复期的身体消耗。
在迄今为止总结新冠康复患者进行恢复性训练后出现副作用的症状包括:胸部疼痛或心悸、恶心、头痛、不正常的心率过高、呼吸困难或呼吸异常、四肢肿胀、晕厥、甚至视力丧失。
而出现这些症状都必须立即停止运动。为了避免这些症状的出现,应该更加谨慎的进行恢复性锻炼。
根据GymSquare发布的《阳康后安全复训手册》也给出建议,为了实时监控阳康后的身体状况,团操教练应该在重回工作岗位的7-10天内,佩戴运动手表或心率检测仪,将运动心率控制在50%-75%的最大心率范围内。并在没有出现不适后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
而另一方面,教练和会员即使身体已经没有大碍,并不代表已经彻底不再具有传染性。
因此,为了保障团操课的安全顺利进行,需要确保以下两种情况的任意一种后才能够解除隔离回归健身房:
间隔24小时的两次核酸阴性;
或是连续3天抗原阴性。
换个角度,为了避免团操聚集带来的病毒高传播风险。健身房应该给出更加具体的卫生防疫指南。
比如说提高课程人数限制,降低空间人均使用率,保证2米的接触隔离界限。
在新冠疫情以后,纽约于2021年5月推出的重新开放政策中,要求健身房限制参与人数,以便参与者之间始终保持至少六英尺的距离,即日常班级人数的 50% 。
严格的卫生防疫条例能够同时保障教练和会员的健康
以及提供课后的消毒喷雾和消毒纸巾,要求会员将使用后的健身器械进行消毒,保证下一个课程的顺利展开。
在第二波疫情高峰到来前,作为防疫和恢复的第一阵地,团操房需要快速适应新常态。
01 团操房现状:人头攒动、危机四伏
教练团队的集体感染,完全失去劳动力的风险,以及停摆的健身房,这些问题都亟需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阳康」之后,无论是教练还是会员,都在加速重回健身房的步伐。
仅从上海市这个连锁团操健身房高度密集的城市来看,对比一两周前和现在,团课健身房都在逐步回到正常的排课标准。
以在团课经营方面最为活跃的两大健身品牌,超级猩猩和乐刻的排课标准都相对两周前的「缺人、少课」回归到了能够满足早中晚高峰和课程种类的丰富度。
左:两周前的超级猩猩和乐刻排课情况 右:本周五的超级猩猩和乐刻排课情况
但另一方面,仍需静养的教练重回团操课,也可能会威胁到自身的健康问题,甚至触发进一步的团体感染风险。
因为即使是已经「阳康」后的新冠患者,如果立即开始锻炼,也不能排除出现健康风险的可能性。
如果教练在团操代课时保持全程带跳,因此而导致的心率飙升和体能消耗,同时是对正在康复进程中的身体的进一步损耗。
在「阳」性高发的当下,「复阳」的情况虽然罕见,但仍有可能。特别是对于团课教练来说,不仅仅是短期的胸部疼痛、呼吸困难、甚至头晕恶心,从长期来说,会导致有氧能力和肌肉力量的大幅度下降,甚至在一年内都无法恢复[1]。
不仅如此,在当下众多「阳性案例继发心肌炎」的案例中,虽然omicron病毒被认为相比2020年新冠肺炎早期由于心肌炎导致的心源性猝死病例已经减少,但仍然不排除可能出现其他心脏并发症的风险[2]。
而从3年前covid-19出现至今,团操健身房始终是传播病毒的高风险场所。
不仅是团课人数会造成高密度、近距离接触的运动空间,剧烈运动同时会扩大呼出的呼吸道颗粒的传播范围。
没有社交距离控制和口罩的团课,会大大提高病毒传播风险
举个例子,2020年2 月 15 日,韩国27名教练参加了一个为期 4 小时的「拉丁舞蹈课」研讨会。之后有 8 名教师的 COVID-19 检测呈阳性[3]。
尽管症状轻微,但这8名教练在参加研讨会后进行了持续约一周的团操教学。前后共有 217 名操课会员接触过病毒——最终有 54 名会员的COVID-19检测呈阳性。通过人数追踪发现,这54名会员进一步感染了家庭成员和同事朋友,最终使病例总数达到 112 人[3]。
总结来说,疫情彻底开放后的团操健身房,会是需要更加慎重对待的高风险聚集地。
相比国内,国外的团课健身房从3年前就开始历经颠簸。从开始的彻底取消团课健身,到推出强制性社交距离条例以及消毒手段,至现在逐渐适应新常态,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无论是团操教练还是健身房,以及课程参与者,每个人都应该达到自己的防疫义务,以避免疫情传播导致的健康风险问题。
02 新常态到来 ,一份团操课防疫参考
从教练角度来说,在身体彻底康复后再重回工作,彻底杜绝病毒传染的源头,是高度保障自身身体健康的关键,同时也是对于团课会员健康的负责表现。
严格地说,无症状感染者在第一次抗原阳性(或者核酸阳性)的10天后,已经没有传染性,可以不用隔离。
而大多数有轻度到中度症状的感染者,在出现症状的10天到14天后,也基本不再有传染性,可以出门工作。
但出于实际原因,许多教练或许没有条件达到10多天的自我隔离。因此也可以在症状消失(或者症状显著缓解)的情况下,达到以下两种情况的任意一种后解除隔离:间隔24小时的两次核酸阴性、或是连续3天抗原阴性。
长时间高强度运动的教练,更需要关注自身健康问题
但另一方面,即使已经核酸阴性,身体仍处于康复期,团操教练的全程带跳,无疑会进一步对自身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因此,如何逐步恢复带课强度,合理安排课程时间,是当下「阳康」教练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根据GymSquare发布的《阳康后安全复训手册》中的复训指南,建议团操教练在重回工作岗位的7-10天内,佩戴运动手表或心率检测仪,将运动心率控制在50%-75%的最大心率范围内[4、5]。并且强调自身运动时间的控制,前期以动作示范辅以课程口令指导的方式进行带课。在无任何不适后,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
而从长期的经营保障和对于消费者的负责义务,健身房也应该尽到足够的防疫义务。
一方面,是高质量的卫生措施,保证课程会员能够在干净、消毒、通风的场所进行锻炼。
举个例子,自三年前covid大流行以来,国外的Virgin Active UK、DW Fitness First 和 Pure Gym等,就开始要求会员在团课结束后自觉进行器械消毒。而健身房会提供必要的消毒喷雾和纸巾擦拭。
此外,还需要保证课程间隙的时间充分,能够完成必要的消毒清洁工作同时许多大型连锁健身房开始提出强制性社交规则和自带水和毛巾等要求。
后疫情时代,控制社交距离的健身房
比如纽约于2021年5月推出的重新开放政策中,要求健身房限制参与人数,以便参与者之间始终保持至少六英尺的距离,即日常班级人数的 50% 。
其他干预措施还包括取消大部分可能吸汗的公共设备,如毛巾、瑜伽垫等,以及确保通风口的始终开放。
此外,积极的开展户外团课活动的可能,或许是当下最直接减少病毒传播的解决方案。
03 课程、场地防疫是保障课程长期开展的前提
开放后即将到来的健身新常态,或许是健身行业马上要面对的一个新的挑战。
这不仅是对于健身从业者的职业专业度的要求,同时需要课程会员的高度自律和对于卫生条例的积极遵守,才能够达到全民健康的真正保障
在出现症状后的积极自我隔离,课程结束后的必要消毒清洁,个人自觉在此时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而对于健身房来说,首当其冲的是更加充分的防疫卫生条例的制定和推出。以及保证教练能够在健康且安全的环境中开展工作。
想要健身房能够继续良性的发展,适应新常态得到来和及时的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会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Maffulli N., Testa V., Capasso G. Post-viral fatigue syndrome. 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in varsity athletes.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1993;33(4):392–399.
2. HQ WHO . 2021. Enhancing Readiness for Omicron (B.1.1.529): Technical Brief and Priority Actions for Member States. (Online)
3. Jang S, Han S, Rhee J. Cluster of Coronavirus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Fitness Dance Classes, South Korea. Emerg Infect Dis. 2020;26(8):1917-1920. https://doi.org/10.3201/eid2608.200633
4. Hughes DC, Orchard JW, Partridge EM, La Gerche A, Broderick C. Return to exercise post-COVID-19 infection: A pragmatic approach in mid-2022. J Sci Med Sport. 2022 Jul;25(7):544-547. doi: 10.1016/j.jsams.2022.06.001. Epub 2022 Jun 7. PMID: 35725689; PMCID: PMC9170595.
5.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COVID-19 Return to Training Task Force. COVID-19: NSCA Guidance on Safe Return to Training for Athletes. May 2020.Maffulli N., Testa V., Capasso G. Post-viral fatigue syndrome. A longitudina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精练GymSquare”(ID:GymSquare),作者:碧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