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世玮
**
电,贯穿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角落,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尤其在工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当下,保障电力安全已成为维护社会生活和生产秩序的重要命题。
工业电力安全的物联网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如新能源电池、光伏储能、轨道交通和数据中心等领域,涵盖从发电、输配电到用电的全流程,其中存量改造和增量部署的整体市场规模可达数千亿级人民币。
近日,36氪接触到一家名为「苏州光声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声科技”)的公司,主要面向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慧电厂、工业物联网等民用及工业领域,提供多种“感知系统+专家系统”的电力安全解决方案。
光声科技告诉36氪,工业电力设备长期存在安全性不足、管理难度大、运维成本高等痛点。若要对电气事故进行预判,就必须要数据来支撑,但电流和电压等数据却无法真实反映电力设备状态。
一般来说,温度和可动部件的机械特性数据都能直接反映设备状态。可问题在于,工业电力场景中的设备环境十分严苛,具有高温、高电压、大电流等特性,硅基半导体传感器难以适应且精准地获取设备数据,而红外测温仅能探测设备外部的温度状态,无法感知内部。
因此一直以来,工业电力行业通常采用堆砌冗余设备的方法,来保证电力设备的安全和持续运行。例如在地铁轨道,会配置2-3倍于实际运行所需数量的开关柜,以确保地铁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这一解决方法的背后,不仅存在庞大的固定资产投入,还有高昂的运维成本。
面对这些困境,光声科技提出了软硬一体的工业供电安全信息系统,以“硬件传感器+软件系统”的方式,从感知、分析、执行三个维度来实现工业电力数据端到端的全流程覆盖,帮助客户提升工业供电安全性及运维效率。
具体来看,光声科技在两个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一是感知系统,二是专家系统。
在感知系统方面,公司自研无源无线温度传感芯片,相比硅基半导体,其芯片具有耐久性高、无源等特点,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温、高电压、强磁场等恶劣环境,进行温度数据采集。光声科技具备传感芯片的端到端全流程技术,覆盖从材料选型、切型角度选择、谐振器结构设计、仿真、加工、封装到最后的信号调解,实现全链路自研。
另外,公司还推出了断路器机械特性感知系统,可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测量断路器分合闸的动作时间、位置和速度等状态数据,并结合电流波形数据,对断路器工作状态进行全面、准确地判断。
在专家系统方面,光声科技的专家系统基于多年积累的行业know-how,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到更为准确的设备寿命预测和故障风险提示。此外,光声科技在AI识别还做了深入研究,用于识别设备表计、缺陷等,完全基于自研算法,使识别准确率达98%以上。
在差异化竞争优势方面,公司透露,一是光声科技对感知系统的理解有着丰富know-how,前期已经历了30+年的技术沉淀;二是公司研究的是设备本体及应用场景的核心问题,涉及设备内部的机理,而非各个设备之间的简单互联互通;三是公司核心团队均为科研背景出身,具备深厚的学术实力与行业经验。
光声科技的商业模式可分为产品和解决方案两个维度。从产品维度,公司可针对某一设备提供感知系统+专家系统的相应解决方案;从解决方案维度,针对地铁、电网等整套系统的管理,公司将基于感知系统,集成从单一硬件到平台应用的完整解决方案,将“计划检修”变为“状态检修”,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电力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可预测性。
例如,公司的机械特性感知系统+专家系统,能够解决断路器动作机构的检测痛点,首次实现实时在线监测断路器状态;高精度气体感知系统+专家系统,则解决电力设备气体监测的痛点。另外,公司根据应用场景需求,还可将多种感知系统融合,降低用户管理及运营成本。
在2022年,光声科技在直营、代理商和设备厂商三大渠道实现了获客及增长,目前已经与发电集团、电网、轨道交通及世界五百强工业企业达成了深度合作。在2023年,光声科技将把系统做深做透,并在某些行业加速推动商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