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人围观:一场成分浓度“骗局”引发的配方师“叛逃”

2023-01-05 14:33:28 0 128

“大家都要想清楚,是只想赚快钱还是要做一个长久的品牌。”

“这个行业太疯狂了,也太暴利了。”

“我觉得但凡有点良心吧,都不会喜欢在自己的岗位上做这样的事情。”

上述对话出自抖音用户“护肤行业纪录片为了玲飞”在11月发布的视频《一个叛徒配方师,揭秘护肤品成分浓度里的猫腻》。在该视频中,作者“护肤行业纪录片为了玲飞”采访了一位在某家杭州化妆品公司任职的配方师,对话内容直指化妆品行业内关于原料成分浓度的宣称乱象。

该视频在抖音平台发布后,迅速引发消费者热议,累计播放量超3000w,多达7.1w条评论、65.2w点赞。截至发稿,出于对视频中主人公的保护,原作者已经删除了原视频,但网友们自发二次上传视频仍然随处可见。

图片截自:抖音平台《一个叛徒配方师,揭秘护肤品成分浓度里的猫腻》

在后续的第二次采访中,这位配方师向视频作者透露,她本人已从原公司离职,原公司发现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后,还给她发去法院传单,要求她在公开平台道歉并赔偿300万。

那么到底是什么行为,让这位年轻配方师无法忍受,选择“叛逃”?

01 原料“浓度”论风潮下的文字游戏

视频中,这位配方师讲述了其参与打样的一款所谓「30%浓度玻色因」产品的经历。

图片截自:抖音平台《一个叛徒配方师,揭秘护肤品成分浓度里的猫腻》

“当时老板让我做一款30%浓度的玻色因面霜,他是要我怎么做的呢?”她从产品架上拿下来一瓶面霜样品,将玻色因溶液轻轻滴了一滴到面霜中。“就只加这么一丁点,公司就会产品宣称中打上‘30%玻色因’的标签。”

这位配方师添加的“30%波色因”,实际上是波色因原料组中主要起效原料“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在组内的浓度(波色因原料组由“水+丙二醇+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组成),但最终上述公司并不会在明显区域对这一概念做出明确标注,只在产品页打上大大的“30%波色因”标签,误导消费者认为波色因原料组的添加量达到了30%。

“消费者以为的是‘添加到’,但品牌方说的是‘添加了’,怎么理解就是消费者自己的事情了,总不能给他们安排一个消费者误解罪吧。”上述配方师在视频中表示。

业内一研发专家也痛批这类现象:“视频中这种行为主要是针对一些‘唯数字论’的成分党品牌,他们想和大牌拼浓度但是又玩不起,于是就投机取巧,玩文字游戏来误导消费者。”

视频的最后,这位配方师无奈地表示:“我入职一年,已经帮公司‘骗’了差不多500万。”

实际上,关于“浓度”的猫腻主要出现在后期面向消费者的宣传环节,而出于科学精神和职业操守,大部分上游研发端及配方师对这种行为并不认可。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未来迹Future Beauty》,“一方面,这实际上是以偷换概念为手段的‘误导’和‘欺骗’行为;另一方面,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功效的环境下,品牌公司一味注重成分浓度宣称,不仅会导致消费者产生‘唯浓度论’的误解和迷信,无法选到真正有效的产品。还会扰乱市场竞争环境,抢占真正有功效的产品和品牌的市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02 “唯浓度论”“恐防腐剂论”……市场产品功效迷思不断

对于这样的“浓度迷信”,恒姿化妆品创始人魏新杰分析:“这其中有很多问题,一是产品中是否真的有相应浓度的相关成分?二是这些成分真正能够被利用、被吸收的又有多少?”

近些年来随着成分党的崛起,消费者对化妆品原料认知度有所提升。而在各大企业简单暴力的“某成分=某功效”的宣传科普下,热门成分也层出不穷,如VC、烟酰胺、玻色因、A醇等。对成分及其所能带来的功效有一定了解后,出于对功效的期待,很多消费者都尤其关注产品中原料成分的添加浓度。“但事实上,并不是溶液浓度越高,产品的功效就越好。”魏新杰表示。

拿“玻色因”举例,其在产品中的添加量(即浓度)并不是直接决定产品功效的唯一因素。

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护肤品配方研发副总监马瑞就曾指出,含有玻色因的产品的抗衰老功效,来源于玻色因原料的皮肤吸收率。而这一吸收率有一个重要公式:玻色因的皮肤吸收率=玻色因本身的理化特性+在产品中的浓度+玻色因的配方技术。

由此可见,除了成分本身和浓度之外,成分的配方技术也是产品起效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马瑞介绍,当产品中玻色因原料的添加浓度相同时,由于配方技术的差异会导致皮肤吸收率不同,在功效上也有显著差异。

因此,这种“拼浓度”的营销方式均利用了消费者在化妆品研发上的认知空白,而这些“认知盲区”,也能成为一个个绝佳的宣传卖点。因此,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框架前提下,不少企业选择顺应这些误区。下面举几个例子:

最典型的如在清洁产品对“泡泡”的追捧。

不少消费者认为,泡沫越丰富的产品清洁力也越强。但实际上“清洁力”和“起泡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污垢也不是由泡沫清洗掉的,而是由产品中的表面活性剂清洗掉的,表面活性剂在接触到水和空气后就能产生泡沫。

泡沫能够增强表面活性剂与皮肤接触的面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产品的清洁力,所以有时在使用泡沫多的洁面乳洗脸后,会感觉皮肤紧绷,这就是因为泡沫带走了大量的污垢和油脂,使得皮肤感觉干燥。过度追求泡沫,反而可能导致清洁过度,破坏肌肤的保湿功能。

“对于很多清洁产品,一些博主、企业号召消费者‘将毛孔中的脏东西洗出来’,实际上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魏新杰补充道,“我们皮肤分泌的皮脂是个好东西、不是差东西,只是有人的皮脂分泌得过多了些,所以我们把它洗掉。将自己的皮肤产生的东西洗掉,再去补充一些矿物、动物等等来源的油脂进去,你觉得是自己产生的好,还是从外界过来的好?”

诸如此类的还有“假滑”现象。在使用了含硅的产品之后,皮肤虽然摸上去感到润滑,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补水滋润的效果,一旦洗掉就会被“打回原形”,是生产企业刻意“做”出来的肤感。

又比如化妆品中的“防腐剂”。

一直以来,“防腐剂”这三个字在消费者眼中似乎不太受待见,而事实上日常用到的护肤品基本上都含有一定量的防腐剂。

据业内护肤配方师介绍,在化妆品中添加防腐剂是为了抑制化妆品中的微生物生长,如果不添加防腐剂,化妆品受到微生物污染以后会变质,影响使用。而一些商家宣称无防腐剂添加以营造“天然”概念,其实是用另一些未被归类到防腐剂清单中的抑菌成分做替代,但是这些成分也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前欧莱雅产品开发经理Rachel在接受上述纪录片导演的采访时表示:“比如一些品牌为了取悦消费者,可能会用大量的多元醇类原料来替代防腐剂,这类多元醇在原料分类中是一种保湿剂和渗透助剂,当在产品内料中添加至5%左右时,能在配方中起到防腐效果。但事实是,这类替代品也会刺激皮肤,并有造成配方不稳定、成本高、防腐效果不好的风险。”

03 巨头领衔打破浓度迷信,消费者科普势在必行

可以发现,消费者在皮肤健康上的误区实际上仍处处可见,不过有人选择迎合的同时,也有人选择打破误区。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未来迹Future Beauty》采访时均认为“针对消费者做科学传播的难度很大”,科普显然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进行的工程。对于健康和美,如今的消费者正分外用心地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在信息的洪流中,专业知识的引导、美妆科学的传播必不可少。

消费者科普实际上一直在多方发力下持续进行。

首先是来自国家层面的权威声音。可以发现,在国家和地方药监局官网上均设有“科普知识”专栏,对广大消费者给予适时适当的提醒。例如对于儿童化妆品中“小金盾”的认识、牙膏的规范宣称、“干细胞化妆品”的宣称等等,在市场混乱之时,监管部门便及时“下场”警示消费者。

图片截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

除了相关部门的权威发声,化妆品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品牌方与企业也在积极行动起来,承担起这一责任。

在充分洞察美妆行业在大健康生态圈的潜力和机遇的前提下,2022年5月,欧莱雅中国正式发布“美丽大健康”计划,其中,做美妆领域的前沿研究的科学传播是“美丽大健康”计划的重要部分。

“产品颜究”(Inside Our Products)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将承载日常的科普职能。据了解,欧莱雅将借此向大众科普近1000种产品成分,主动和消费者分享产品背后的科学,科普道理,公开透明的方式主动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真相,同时能够做出正确明智的选择。

据悉,欧莱雅集团早在2019年就投资上线了“Inside Our Products”,旨在向全球消费者展示旗下化妆品的成分、来源、使用方法等详细信息,展示对于消费者的安全承诺。

对于化妆品中常使用的包括苯甲酸酯类、棕榈油、防晒滤光剂、永久性氧化染发剂、硅酮和矿物油等成分,Inside Our Products 平台详细阐明这些成分的配方原料、用途、制造方法、使用说明,以及可能产生的致敏情况,还解释了这些成分是如何在产品包装上列明的,便于使用者更好地识别和理性选择。

另外,娇韵诗也以新技术让化妆品的原料端、生产端“对消费者透明”。

2022年11月,娇韵诗集团推出了名为T.R.U.S.T的新平台,该平台使用区块链技术,可追溯产品配方和生产过程中所有成分的透明度。

在娇韵诗 T.R.U.S.T.平台上,顾客可以对娇韵诗产品中所看到的植物来源与特性进行追溯。娇韵诗对于产品中的每一项原料提供生产溯源认证,保证尊重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采购原则:其中包括合理或有机的耕作方式、公平贸易、娇韵诗认证的农场和“娇韵诗园地”(Domaine Clarins)的提取物。

图片截自:娇韵诗 T.R.U.S.T.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方的科普平台也在科学引导消费者上出力。如护肤品数据查询和化妆资讯服务平台“美丽修行”,除了基础科普,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成分查询、真实产品点评等多项服务。

在权威声音引导、美妆巨头领衔、第三方平台持续科普之下,可以预见的是,消费者们的各种功效迷思将会被一一破除,“唯浓度”“恐防腐剂”等品牌宣称将逐渐失去市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迹”(ID:F-beauty0312),作者:向婷婷。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发布或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违规请联系删除。

玩技资源 国内新闻 3000万人围观:一场成分浓度“骗局”引发的配方师“叛逃” https://www.52diyhome.com/2023/01/133552.html

常见问题
  • 答:资源大部分来源于网络和本站作者若有侵权请您联系管理员删除2523030730
查看详情
  • 玩技平台的主要负责内容是提供给作者售卖资源的平台,买家有对作者投诉的权利,投诉成功后会获取相应的补偿机制。官方唯一投诉通道客服QQ:2523030730转接人工服务,投诉专属客服工号【2】
查看详情
  • 本站已开启了作者实名认证,在购买商品时请尽量选择已认证的作者,不用担心跑路和无人售后的问题。如果出现问题,本站将采取报警的方式来指正作者进行诈骗行为,并将其身份资料提供给警方处理。
查看详情
  • 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请勿直接商用。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更多说明请参考 VIP介绍。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工作日在线 专业服务

  • 0 +

    访问总数

  • 0 +

    会员总数

  • 0 +

    资源总数

  • 0 +

    今日发布

  • 0 +

    本周发布

  • 0 +

    运行天数

资源在于分享,创作来源想象